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中粮信托总经理刘燕松最新发声

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11-04

“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是‘一把手’工程,是贯穿前、中、后台的全方位、深层次战略变革。”

近日,中粮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燕松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阐述了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刘燕松表示,数字化转型对中粮信托而言,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业务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支撑。在近日举办的中粮信托第二届开发者大会上,他进一步表示,公司正积极将数字技术融入前中后台,以数据驱动业务全流程,推动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的系统升级,让数字能力成为中粮信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

在刘燕松看来,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正重塑一切商业逻辑。对信托行业而言,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更是系统工程

券商中国记者:你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之于信托公司的意义?中粮信托近年有哪些实践和体会?

刘燕松:数字化转型是信托公司的必答题,更是系统工程。

这种战略定性,源于三个层面的深刻变化:客户需求之变、市场竞争之变、监管导向之变。信托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绝不是简单地开发几个APP或上线几个系统,而是要以数据为驱动,重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组织架构。这要求我们从“业务数字化”走向“数字业务化”,即不仅用数字技术支撑现有业务,更要孵化出基于数字能力的新业务、新业态。

信托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硬件设施和软件架构是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双轮”,共同决定了业务的承载能力和创新速度。团队组织是驾驭“技术双轮”的“驾驶员”,其思维、能力和协作模式决定了转型的方向和效能。信息安全是保障全程行驶安全的“交规与安全带”,确保转型在合规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服务管理体系则是车辆的“保养与维修体系”,确保整个体系能够持续、稳定、高效地运行。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夯实这五大基础,意味着从“技术支撑业务”迈向“技术驱动业务”,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能力升级,在资管行业的新格局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过去四年,中粮信托的数字化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从20平米、6个机柜的单体机房到以双活数据中心为核心、61个机柜的两地三中心;从外采为主、竖井式架构到自研及合研为主、全微服务架构;从“小团队、小空间”到“百人团队、千平空间”,从最初的10人先锋,壮大至如今的115名专业团队;职能也从单一的数字化支持,发展为覆盖数字化、运营、财富管理等多领域的核心枢纽。

科技投入从“成本中心”迈向“价值引擎”

券商中国记者:科技一直被认为是重投入的领域,中粮信托未来对科技投入的价值如何考虑?

刘燕松:战略的落地,离不开持续、坚定的科技投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科技投入的认知——它不应再被视为需要严控的“成本中心”,而应被定位为驱动未来增长的“价值引擎”和“核心资本”。

近年来,中粮信托在科技领域持续进行资金、人才、机制和文化方面的投入。打破“部门墙”,建立业务与科技融合的敏捷团队;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容错试错机制;培育“数据驱动决策”“客户中心”“开放协作”的数字文化。

对信托公司而言,科技投入从“成本中心”迈向“价值引擎”,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意味着,科技的角色从后台支持走向前台引领,科技的定位从被动消耗走向主动创造,科技的价值从隐性成本走向显性收益。最终,成功完成这一转变的信托公司,将不再仅仅是“拥有科技力量的金融机构”,而成为“以金融为内核的科技平台型组织”,科技将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公司的每一个价值链中,成为其应对竞争、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引擎。

技术“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重

券商中国记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公司如何构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技术系统?

刘燕松: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对于信托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而言,不仅是技术选型问题,更是关乎公司数字化转型顺利与否甚至成败与否的核心战略问题之一,是掌控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基础。

在技术路线上,中粮信托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重。为确保从应用底层开始的整体自主可控,同时避免市面上许多技术平台因为本身过重带来的对研发及运维资源的过度消耗,中粮信托选择自主搭建适合自己的技术架构体系。

中粮信托按照从领域到模型再到场景的设计思路将传统工作流程进行拆解,重组为架构统一、服务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对外)和运营管理平台(对内);同时建成湖仓一体、准实时、大数据底层的全域数据资产平台,形成标准化的数据资产体系,实现准实时数据流动。

基于自主、统一的技术架构,中粮信托得以低成本、高效地实现全平台对国产化ARM指令集、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支持,我们还通过标准化业务建模和数据库连接层的简单改造、快速实现全平台敏感数据的加密存储。截至目前,我们已取得1项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研发成果覆盖前端交互、后端服务、流程引擎等全链条。

同时,在数字时代,任何机构都不可能拥有所有技术资源,我们坚持“基于高开放、低耦合的技术架构,持续整合内外部能力与资源,快速赋能业务发展”的主基调。在核心、公共模块自主研发的前提下,非核心、专业化模块大胆采用成熟的外部产品和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开放生态最终要实现“合作共赢”。

人工智能重塑信托价值链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看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托业务的赋能空间?公司在这方面有哪些应用?

刘燕松:在所有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资产端,我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对宏观经济、产业趋势、融资主体进行智能分析;在产品端,基于客户画像和风险偏好,实现“智能投顾”;在运营端,AI+RPA实现合同审核、估值核算等工作的自动化;在风控端,机器学习模型对投资组合进行实时监测和压力测试。

中粮信托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信托行业未来的推动,正通过一系列渐进探索与实践,不断积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挖掘高价值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粮信托已成功建立“资金-投配一体化”家庭账户数智平台;在运营领域,通过交易系统与估值协同优化,做账启动时间整体提前40分钟,为风险应对预留宝贵窗口。

排版:罗晓霞

校对:盘达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中粮信托总经理刘燕松最新发声

展开全文

“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是‘一把手’工程,是贯穿前、中、后台的全方位、深层次战略变革。”

近日,中粮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燕松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阐述了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刘燕松表示,数字化转型对中粮信托而言,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业务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支撑。在近日举办的中粮信托第二届开发者大会上,他进一步表示,公司正积极将数字技术融入前中后台,以数据驱动业务全流程,推动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的系统升级,让数字能力成为中粮信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

在刘燕松看来,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正重塑一切商业逻辑。对信托行业而言,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数字化转型是必答题,更是系统工程

券商中国记者:你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之于信托公司的意义?中粮信托近年有哪些实践和体会?

刘燕松:数字化转型是信托公司的必答题,更是系统工程。

这种战略定性,源于三个层面的深刻变化:客户需求之变、市场竞争之变、监管导向之变。信托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绝不是简单地开发几个APP或上线几个系统,而是要以数据为驱动,重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组织架构。这要求我们从“业务数字化”走向“数字业务化”,即不仅用数字技术支撑现有业务,更要孵化出基于数字能力的新业务、新业态。

信托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硬件设施和软件架构是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双轮”,共同决定了业务的承载能力和创新速度。团队组织是驾驭“技术双轮”的“驾驶员”,其思维、能力和协作模式决定了转型的方向和效能。信息安全是保障全程行驶安全的“交规与安全带”,确保转型在合规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服务管理体系则是车辆的“保养与维修体系”,确保整个体系能够持续、稳定、高效地运行。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夯实这五大基础,意味着从“技术支撑业务”迈向“技术驱动业务”,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能力升级,在资管行业的新格局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过去四年,中粮信托的数字化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从20平米、6个机柜的单体机房到以双活数据中心为核心、61个机柜的两地三中心;从外采为主、竖井式架构到自研及合研为主、全微服务架构;从“小团队、小空间”到“百人团队、千平空间”,从最初的10人先锋,壮大至如今的115名专业团队;职能也从单一的数字化支持,发展为覆盖数字化、运营、财富管理等多领域的核心枢纽。

科技投入从“成本中心”迈向“价值引擎”

券商中国记者:科技一直被认为是重投入的领域,中粮信托未来对科技投入的价值如何考虑?

刘燕松:战略的落地,离不开持续、坚定的科技投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科技投入的认知——它不应再被视为需要严控的“成本中心”,而应被定位为驱动未来增长的“价值引擎”和“核心资本”。

近年来,中粮信托在科技领域持续进行资金、人才、机制和文化方面的投入。打破“部门墙”,建立业务与科技融合的敏捷团队;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容错试错机制;培育“数据驱动决策”“客户中心”“开放协作”的数字文化。

对信托公司而言,科技投入从“成本中心”迈向“价值引擎”,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意味着,科技的角色从后台支持走向前台引领,科技的定位从被动消耗走向主动创造,科技的价值从隐性成本走向显性收益。最终,成功完成这一转变的信托公司,将不再仅仅是“拥有科技力量的金融机构”,而成为“以金融为内核的科技平台型组织”,科技将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公司的每一个价值链中,成为其应对竞争、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引擎。

技术“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重

券商中国记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公司如何构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技术系统?

刘燕松: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对于信托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而言,不仅是技术选型问题,更是关乎公司数字化转型顺利与否甚至成败与否的核心战略问题之一,是掌控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基础。

在技术路线上,中粮信托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重。为确保从应用底层开始的整体自主可控,同时避免市面上许多技术平台因为本身过重带来的对研发及运维资源的过度消耗,中粮信托选择自主搭建适合自己的技术架构体系。

中粮信托按照从领域到模型再到场景的设计思路将传统工作流程进行拆解,重组为架构统一、服务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对外)和运营管理平台(对内);同时建成湖仓一体、准实时、大数据底层的全域数据资产平台,形成标准化的数据资产体系,实现准实时数据流动。

基于自主、统一的技术架构,中粮信托得以低成本、高效地实现全平台对国产化ARM指令集、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支持,我们还通过标准化业务建模和数据库连接层的简单改造、快速实现全平台敏感数据的加密存储。截至目前,我们已取得1项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研发成果覆盖前端交互、后端服务、流程引擎等全链条。

同时,在数字时代,任何机构都不可能拥有所有技术资源,我们坚持“基于高开放、低耦合的技术架构,持续整合内外部能力与资源,快速赋能业务发展”的主基调。在核心、公共模块自主研发的前提下,非核心、专业化模块大胆采用成熟的外部产品和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开放生态最终要实现“合作共赢”。

人工智能重塑信托价值链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看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托业务的赋能空间?公司在这方面有哪些应用?

刘燕松:在所有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资产端,我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对宏观经济、产业趋势、融资主体进行智能分析;在产品端,基于客户画像和风险偏好,实现“智能投顾”;在运营端,AI+RPA实现合同审核、估值核算等工作的自动化;在风控端,机器学习模型对投资组合进行实时监测和压力测试。

中粮信托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信托行业未来的推动,正通过一系列渐进探索与实践,不断积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挖掘高价值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粮信托已成功建立“资金-投配一体化”家庭账户数智平台;在运营领域,通过交易系统与估值协同优化,做账启动时间整体提前40分钟,为风险应对预留宝贵窗口。

排版:罗晓霞

校对:盘达

__BASE64_5byA5oi36aKG5Y+W__ __BASE64_JDExMDAw__ __BASE64_6LWg6YeRKw==__ __BASE64_NTA=__ __BASE64_5YWD57qi5YyF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