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的产业体系建设之“变”
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11-06
作者:中天国富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 邓涛
“十五五”时期是决胜2035年远景目标和塑造中美竞合新格局的攻坚期。与“十四五”时期相比,本轮规划在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架构设计、动力机制和开放维度等方面均实现战略升维,从聚焦局部突破转向构建内循环畅通、韧性强劲、开放共赢的现代产业生态。这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追求体系化竞争力的新时期。
一、战略定位之“变”:从“基础构成”到“首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面对严峻的外部技术封锁与“卡脖子”风险,国家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旨在破解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困境,筑牢技术安全底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十四五”时期在量子科技、载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十五五”规划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至12项战略任务之首,标志着国家战略重心的重大迁移。这一调整既根植于“十四五”时期科技实力的显著增强,也是对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的积极回应。随着我国在关键领域相继实现突破,产业发展重点已从解决技术“有无”问题转向推动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和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面对欧美国家“产业回流”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以及我国传统产业占比仍超过60%、高端环节竞争力不足的结构性挑战,“十五五”规划将产业体系建设置于首要位置,旨在实现科技与产业的高水平循环,有效规避“产业空心化”风险,夯实实体经济根基。这一转变深刻反映了我国的产业定位正致力于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跟随者,向驱动全球产业变革的引领者转变。
二、架构设计之“变”:从“原则导向”到“系统构建”
“十五五”规划首次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确立为顶层架构,并写入“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一量化要求。该表述超越了“十四五”时期“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原则性导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具象化的架构蓝图和战略锚点。
这一系统化布局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首先,确立“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核心地位,以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将先进制造业打造为产业体系的“骨架”。通过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关键装备攻关,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其次,构建“传统—新兴—未来”产业的梯度发展机制。在推动矿业、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形成“固本培元、育新突破、前瞻卡位”的梯队格局。最后,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协同支撑。通过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水利等传统设施,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坚实底座。
三、动力机制之“变”:从“供给驱动”到“供需互动”
“十五五”规划确立了“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十四五”时期侧重供给端创新驱动,转向供需双侧协同发力,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直面当前“供强需弱”的结构性矛盾。这一战略转变旨在将内需体系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激发内需潜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并通过提升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十五五”规划在实施层面,设定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等量化目标,并创新性提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的路径,推动财政资源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置,以从根本上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内需潜力。为将内需潜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规划强调“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通过破解产品认证不统一、审批标准差异大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体制机制障碍,显著降低国内流通成本,从而充分激活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效率,更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规模化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开放维度之“变”:从“接轨国际”到“引领开放”
“十五五”规划在产业开放维度上实现了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向“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战略升级。此外,“十五五”规划将对外开放的排序从“十四五”时期的第九位大幅提升至第五位,凸显其战略意义。制度型开放不仅有利于引进高端要素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推动中国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
在实施路径上,“十五五”规划一方面通过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措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治理,推动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规划表述从“稳慎推进”调整为“推进”,预示着资本项目开放和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将迈出更大步伐。这种制度型开放将倒逼国内产业提质升级,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加入CPTPP等高水平经贸协定,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韧性、创新力和整体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将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创新政策实施机制,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中国产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造强国”实现历史性跨越,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分享到



